身体、家庭、工作,投资;每一天,每一次,每一分,都重要
价值投资——收入=本金*(1+利率)时长
1. 从劳动收入到资本收入
2. 从主动收入到被动收入
3. 从短期收益到长期收益
1、房租上涨,房贷下降
2、收入上涨,消费下降
3、资本收入上涨,劳动收入下降
4、健康上涨,体重下降
价值投资有且只有4个核心理念:
买在无人问津处,卖在人声鼎沸时
定投,企业健康最重要,不要在乎大小,要着眼于脚踏实地
α收益示例,既要爱上一家公司,又要爱上它的价格。
β收益示例,指数基金/ETF
所谓长期投资,从某种角度上说,就是要能够相信坚持做对的事情的、有能力的公司,最后会把事情做对。
金融资产的定价就是对人的预期的定价,投资者的非理性会对资产的价格造成巨大的影响 市场定价其实是投资者和公司博弈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里面,情绪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
投资顾问团,资产配置,睡后收入
李笑来,段永平(大道),吴军,但斌,Guru(陈守红),蔡钰
香帅,何刚,任泽平,吴晓波,顾均辉,Ray Dalio
薛兆丰,吴伯凡,刘润,小Lin说,卢克文,王烁
我们长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,所以我们的收获比那些努力做聪明事的人要多得多。”——芒格
拐点已来,Ai & iP,健康、智力及关系…投资,从复利到马太效应,从执行到创造
从β到 α,从农业到工业,再到数字时代,资本+认知打底,辅助以趋势+时间…
Gordon Dividend Growth Model: 一个资产的价值,或者基本价值,就取决于你未来创造的价值,或者说现金流。然后考虑到你的增速,就是未来你所有现金流加总起来的总和,然后贴现回今天的值。
行业价值(规模性,竞争性),管理价值(方向感,稳定性),运营价值(盈利性,风控力)
——综合赛道
——美国AI赛道
——美国生活赛道
——中国AI赛道
——中国新能源赛道
A 锁定(资源池)-B 发射(建仓)-C 导航(调整)
时间-风险-杠杆 Run,就是危机的本质,金融危机的就是资金的run
投资的本质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换取未来更高的购买力,既要开源,又要节流,存量与增量
复利,万分之五的日利率换算成年利率就是18.25%
危机的本质在于债务,债务的本质就是信用杠杆
第一个叫预期思维。我们都知道“预”就是未来,金融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未来的学问,它绝对不是关于过去的。
第二个思维也是特别重要,叫贴现思维。现就是现在,贴就是折扣的意思。所以,贴现你基本上可以理解为,未来价值和现在价值中间的一个折算。
这个折算比例就是贴现率。比如说明年的100块钱,现在值95块钱,这一年贴现率就是5%。如果明年的100块,现在值90块,贴现率就是10%。
所以,贴现率越高,现在的市场价格越低,反之,贴现率越低,现在的市场价格就越高。
一个资产现在的价值,就等于未来所有价值贴现回今天价值的总和。
怎么让自己折现率更低一点?第一个就是高增长,第二个就是低折旧。
在贴现的框架下,你必须以更长远的未来为起点考虑问题。
任何短视的行为,可能使我们在瞬间提高市场价格,但是在内部会埋下高耗损、高折旧的根子,
时间一长,这些成本就会显露出来,使得企业或者说个人资产的实际贴现率极速上升,然后价格回落。
我们的一生,可以看作是资产的动态变化过程。所以,贴现率不是固定的,而是时间的函数。
任何希望提高自身价格的选择,我们都必须满足两点:第一要高增长;第二要低折旧。
因为只有这样,你才能够真正地降低贴现率,达到自己长期升值的目的。
第三个叫复利思维。复利这个词你们听得很多,它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。
你在一件事情上没有花够足够的时间,没有突破掉一定的阈值的时候,你是感受不到复利的作用的。
怎么才能完成财富或者成长路上的阈值突破,实现复利效应呢?我的答案是初始速度要快。
在起步的阶段,你必须竭尽全力保持高速增长,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阈值,进入加速度的进程,这样才能让你在后期获得复利的红利。
背单词的小例子,如果没有第一、二遍的死磕式的狂背,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话。
当不少同学来跟我抱怨复利的效果在自己身上并不显著的时候,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:
你的速度够快吗?你有没有把自己逼到墙角,再纵身一跃而过?
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赛道是对的,但是又看不到努力坚持的效果,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?就是加速、加速,再加速,直到突围为止。
复利思维不仅仅要求一个长期增长框架,更基本的是要求足够的初始速度,突破阈值,才能真正地抓住复利的加速度,实现复利的红利。
第四个是风险思维。金融不就是技术和工具专门来处理风险这件事情的吗?所以风险思维也是金融里面一个非常核心的思维。
什么叫顺势而为?就是抓住一个好的机会,然后猛然一击,但是严格地控制自己的风险底线。
风险思维是个非常二元对立的思维。一方面是要守住安全下限,另一方面则是要大胆突破当下框架的约束。
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,通常都更容易成功——他们既对底线有非常清晰的认知,但又能快速进行认知迭代,并将认知付诸现实行动。
另外一个就是杠杆思维。老是有人说要降杠杆,我说你要把杠杆降到零的话,就不需要金融了。
你去想,你买房的时候是不是就用了杠杆?你付30%的首付,意味着你用了几倍的杠杆?用了3.3倍的杠杆,对不对?
那么你的房子涨一块钱,你就涨了三块钱,你的房价涨了10%,你就获得了33%的收益。
杠杆思维是借力的思维,因为给定生物的天然或者天生的禀赋差异,它并不是那么巨大。
谁要能拿到最优的、最长的那根杠杆,最成功地借力,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这样的道理在人类社会关系、个人的成长中是非常适用的。
周边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你的杠杆,一个能够拥有密集和高能社交网络的人,就会让人感到能量巨大,
其实本质上就是他们能够以更低的能耗,更高效地完成事情,去创造新价值。
杠杆的支点是什么呢?就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。
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人,就是缺乏核心资产的金融产品。这种产品的杠杆没用,即使短期有用,也是泡沫。
社会上有一类人,各种饭局、应酬不断,张三、李四、王五麻子全都认识,你就会觉得他能量很足。
但是,你发现他真正办个事儿的时候,这些应酬的关系根本没用。
最后就是信用思维。把这个放到最后,因为它不仅仅是金融世界的核心关键词,可以说信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词。
因为我们在整个社会上,我们做人做事到最后是什么?不就是一个立信的过程吗?
你去想一下,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,对不对?就是要使我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很值钱,而且很靠谱。
信用思维,它本质上是我们所有金融思维的一个底层的逻辑。其实一个人就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金融资产来对待。
你去想,我们金融资产的目标是什么?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,使得未来的现金流增长很快,而且使得这个增长很稳定,
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地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、金融技术来实现这个目标。
一个人具有信用思维,意味着他(她)能够更快速“立信”并更高效“使用”它们,即:信用思维是一种将“信任”转化为资本的思考方式。
现在网红经济炒得火热,其实它的本质和之前的品牌经济是同一个逻辑——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立信,
通过市场快速、规模化地转化成资本,只不过网红经济中,更立体具象的个人取代了抽象的品牌而已。
一个人要怎么立信,怎么使用?怎么转化成资本?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品牌来进行经营。
评估这个品牌在所处关系网络中的位置,判断其竞争力,然后找最容易形成“增强回路”的点来快速突破,获取细分市场上的优势。